節氣由來
白露,是“二十四節氣”中的第15個節氣,秋季第3個節氣,幹支曆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。鬥指庚;太陽達黃經165度;于公曆9月7-9日交節。“白露”是反映自然界寒氣增長的重要節氣。由于冷空氣轉守為攻,白晝有陽光尚熱,但傍晚後氣溫便很快下降,晝夜溫差逐漸拉大。
時至白露,夏季風逐漸為冬季風所代替,冷空氣轉守為攻,加上太陽直射點南移,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,光照強度減弱,地面輻射散熱快,所以溫度下降速度也逐漸加快。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,天氣漸漸轉涼,寒生露凝。古人以四時配五行,秋屬金,金色白,以白形容秋露,故名“白露”。
氣象變化
進入白露節氣後,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,冷空氣南下逐漸頻繁,加上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,北半球日照時間變短,日照強度減弱,夜間常晴朗少雲,地面輻射散熱快,因此溫度下降也逐漸加速,有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涼一夜”一說。
白露後,晝夜溫差漸漸拉大,白天中午氣溫雖較高,但早晨與夜間已有絲絲的涼意。按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的“候平均氣溫”劃分四季的标準,候平均溫度在10-22℃期間為春季或秋季,按此标準,從白露節氣開始,各地陸續開始進入到秋天。這時,中國各地晝夜溫差可達8℃—16℃,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溫差較大的節氣。
物候現象
白露節氣,暑氣漸消,秋高氣爽,丹桂飄香,鴻雁和燕子等候鳥開始南飛避寒,各種鳥類開始貯存過冬的食物。
“鴻雁來,玄鳥歸。”白露之後,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候鳥集體遷徙。鴻雁開始從北方飛到南方,而南方的玄鳥也飛歸北方,各類鳥兒都開始儲食禦冬。民諺有雲:“白露秋風夜,雁南飛一行”,“立秋知了催人眠,處暑葵花笑開顔,白露燕歸又來雁,秋分丹桂香滿園”。因此,像大雁這樣的候鳥被視為秋到的象征。
白露三候
一候鴻雁來。鴻為大,雁為小,是不同的兩種。鴻雁二月北飛,八月南飛。
二候玄鳥歸。玄鳥就是燕子,燕子是春分而來,秋分而去,它是北方之鳥,南飛帶來生機。如今北飛為歸,紅花半落燕歸去,秋風蕭瑟,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玄鳥解見春分(春分初候,玄鳥至;燕來也),此時自北而往南遷也,燕乃南方之鳥,故曰歸。”
三候群鳥養羞。這個“羞”同“馐”,是美食。“玄武藏木蔭,丹鳥還養羞”,養羞是指諸鳥感知到肅殺之氣,紛紛儲食以備冬,如藏珍馔。《逸周書·時訓》:“白露之日鴻雁來,又五日玄鳥歸,又五日羣鳥養羞。”
節氣農事
“白露”代表着由熱轉涼,萬物随寒氣增長,逐漸蕭落、成熟。白露時節,正是中國各地大忙時節。東北地區,開始收獲谷子、高粱和大豆,一些地方開始采摘新棉;同時,要給棉花、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大豆等選種留種,及時騰茬、整地、送肥,搶種小麥。華北地區,此時也是秋收大忙季節,各種大秋作物已經成熟,開始進行收獲;秋收的同時,還得抓緊送糞、翻耕、平整土地等,及早做好種麥的準備工作。西北地區開始播種冬小麥。西南地區到了白露時節,到處呈現忙碌的景象,因為“白露白茫茫”,谷子滿田黃水稻和谷子得抓緊時間收割。晚秋作物如玉米、甘薯等得加強田間管理,促使其早熟,避免低溫霜凍造成危害。華中地區,抓緊時間收割遲、中水稻,夏玉米也開始收獲了,棉花也分批采摘,晚玉米得加強水的管理。除此之外,得抓緊時間平整土地,為種麥做好準備。白露節氣後,冷空氣日趨活躍,常出現低溫天氣,影響晚稻抽穗揚花。黃淮、江淮及華南等地要抓住氣溫較高的有利時機淺水勤灌。白露期間,華南日照較處暑驟減,且降雨多具有強度小、雨日多、常連綿的特點,所以農諺有“白露天氣晴,谷米白如銀”的說法。對此,要采取相應的農技措施,減輕或避免秋雨危害,同時注意防治稻瘟病、菌核病等病害。